top of page
搜尋

更年期&骨質疏鬆|蘋果日報|少女補鈣壯筋骨,更年期前要補腎



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的必經階段,本身並非疾病,但由於此時身體機能退化,激素水平波動,更年期往往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身心症狀,中醫稱之為「絕經前後諸症」,常見臨床症狀包括:月經失調、健忘、心悸、易怒、失眠、尿失禁、頭痛、潮熱汗出、腰膝痠痛、骨質疏鬆等。


骨質疏鬆無明顯病徵

一般人以為到了中老年才需要預防骨質疏鬆,增加鈣質攝取,這是常見誤解。《素問・上古天真論》云: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」,三七「腎氣平均,故真牙生而長極」,四七「筋骨堅」,說明七歲至廿八歲的女性腎氣充沛,正值筋骨生長的黃金時期。現代醫學亦認為,童年及青少年時期是骨密度的形成期,於此時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,配合適量的運動,自然可增強骨密度,鞏固骨骼健康,減低日後患上骨質疏鬆的機會。


現代研究顯示,亞洲女性的更年期一般介乎43至52歲,平均年齡為49歲。《素問・上古天真論》云:女子七七「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」,身體自然表現出一派肝腎虧虛之象,筋骨質量亦隨機體退化。簡而言之,隨著年紀增長,骨質退化便會變得明顯,而更年期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,更會加劇骨質的流失。


骨質疏鬆症本身並無明顯病徵,但由於患者骨密度低,往往可因輕微碰撞、跌倒而導致骨折,或因退化而出現脊椎骨塌陷,形成駝背及變得矮小,部分患者亦會感到背痛。而本病相當於中醫的「骨萎」,一般與腎虛、脾虛和血瘀相關。中醫認為腎主骨,骨的生長發育和腎精關係密切,故腎虛是骨萎發病的根本。腎虛患者還可伴有腰膝痠軟、耳鳴耳聾、小便頻數等表現,治療常用熟地、杜仲等。而脾主運化,脾虛者吸收運化功能減弱,筋骨失養,亦能導致骨萎。脾虛患者還可伴有胃納欠佳、身重乏力、肚脹肚瀉等表現,治療常用白朮、山藥等。至於血瘀,可因內在或外傷因素導致,瘀血停滯,阻塞經絡,容易令骨萎情況進一步惡化。血瘀患者可伴有身痛、唇舌紫暗的表現,治療常用三七、莪朮等。


說到底,要預防骨質疏鬆,於年青時未雨綢繆,比到了更年期時亡羊補牢更為重要。要養成強健骨骼,大家應注意均衡飲食,確保足夠的鈣質攝取;適度曬曬太陽,幫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,以助鈣質吸收;恆常運動,幫助骨質形成;避免煙酒及咖啡因,減少骨質流失。至於懷疑步入更年期的女性,可接受性激素水平測定、超聲波檢查及骨密度測定等常規檢查,對身體狀態進行客觀評估。由於各人體質不同,更年期症狀亦有差異,婦女若懷疑患上骨質疏鬆,應儘早向註冊中醫師求診,切忌聽信謠言,盲目進補、藥石亂投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